养熊业及相关的“活熊取胆”技术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此前发布了一份《我国活熊取胆的现状与养熊业传略转型的建议》调研报告,建议2020年后,通过发展替代技术、做绝育手术、发放财政补贴等方式,争取在2035年甚至更早时间淘汰养熊业。
8月5日,一封落款为中国中药协会药用动物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下称中药协专业委员会)的函在网上流传,这份函件称,上述报告与新一届政府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和刚刚通过的人大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即将通过的《中医药法》的大背景公然相悖。
在函中,中药协专业委员会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议,应该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减少以及挽回这份报告对于国家社会、中医药行业以及广大患者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中药协专业委员会还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明确收回报告,并向社会做出声明与道歉,消除影响。
8月5日上午,中药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邱英杰接受采访,证实了这份函的真实性,称该函已于8月1日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寄出。
针对中药协专业委员会发函一事,澎湃新闻通过电话、短信,联系上述调研报告的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但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应。
国研中心:仅是学术研究不代表官方立场
7月25日上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其网站上发布《我国活熊取胆的现状与养熊业传略转型的建议》调研报告。报告指出,中国黑熊养殖数量总体过剩,行业规范性欠缺,替代技术研发缓慢,加上规模庞大,转型面临巨大挑战。
报告参考域外转型经验,建议制定战略规划和近期行动计划,2020年前,宜取缔散户养殖,促进养熊场重组,控制黑熊总量;提高养殖行业标准,对熊胆粉进行来源和用途管制;加大野外栖息地保护力度,打击黑熊和熊胆粉的走私活动。2020年后,通过发展替代技术、做绝育手术、发放财政补贴等方式,争取在2035年甚至更早时间淘汰该行业。
这份报告发布不久,就从该网站撤掉,但媒体依然注意到了这份报告。
随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关于养熊取胆转型研究的声明》,称调研是中立和客观的,结论是建设性的。养熊取胆产业可否转型取决于熊胆替代产品是否成熟和有效,取决于替代药的研发与传统药的退出能否有效衔接。 即使条件成熟,转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转型中,要给予饲养户充分的补偿,不能让他们有所损失 。